2016年,我們目睹了北三院產婦死亡所引發的巨大爭議,和湖南醫護孩子被患者尾隨砍傷的慘劇,見證了“丟腎”“紗布門”的新聞反轉,以及陳仲偉醫生逝世所激發的醫療輿情反彈;仡2016年重大醫療衛生輿情,通過客觀數據選出傳播最廣、影響力最大、情緒最激烈的十件大事,宏觀解讀2016年度醫療衛生輿情特點、潛在風險及應對建議、解決方案。
通過清博輿情系統對“醫患關系”進行監測,發現負面情緒占比32.41,明顯高于正面情緒,輿論對醫患關系仍多持負面態度,而中性也占據較大比例,高達47.66,說明公共討論中尚存理性一面。
從媒體分布來看,微博仍然是醫療輿情的主要討論場所,占比44.49,微信自媒體作為平民話語的第二戰場,占比27.48,網頁占比也高達到23.91。
提及熱區圖顯示,山東是網絡討論中提及最多的地區,主要源于近期山東濰坊“紗布門”引發的轟動性討論,以及山東非法疫苗案產生的輿論回蕩。
輿情總結
暴力傷醫成負面示范,社會戾氣促醫鬧不斷。暴力傷醫的本質及背后,仍然是一種“暴力行為”,而類似的負面事件經媒體大肆宣揚擴散后,引來的除了網絡輿論大范圍的譴責之外,對部分未成年人而言,更形成了負面的示范作用,正如微博網民@小裴_Lidia所說,“無良媒體為博眼球,斷章取義報道負面新聞,輿論被誤導,真相卻被一波波醫鬧掩蓋,尤其是負面的示范效應讓醫患矛盾日益加劇!
此外,近些年,我國網絡戾氣不斷加劇,且呈現出罔顧事實、漠視生命,缺乏法治觀念、踐踏法律,行為極端,易被煽動,群體極化,有暴力傾向等表現和特點,此種情況下,媒體的過度報道,網絡傳播的無節制、無底線,致部分信息混亂,網民情緒在社交媒體上相互集結,彼此煽動,最終醫鬧不斷。
醫護反成弱勢群體,聯盟對抗已成必然。都說病人是弱勢群體,但是在蠻不講理,動輒出手傷人的少數患者面前,醫護群體儼然更處于弱勢地位。10月8日,@財經網報道稱,“貴陽市貴航三00醫院急診科,3名男子在醫院就診時,毆打急診科的孫醫生。孫醫生使用防狼噴霧劑自衛,但頭部、背部、腰部仍被打傷,初步診斷為腦震蕩、左腎挫傷、多處軟組織挫傷!庇形⒉┚W民對此評論稱,“真是社會的悲哀,一個‘救死扶傷’的偉大職業,上班居然要帶著防狼噴霧進行自衛!
眼看暴力傷醫事件愈演愈烈,網絡醫護群體形成聯盟對抗已成必然之勢。而山東濰坊“紗布門”一事便成為“醫療自媒體聯盟”成立的源頭,該組織的成立,旨在直面我國醫患關系,傳播醫學健康知識,及時準確科學發聲,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10月29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指導,包括微博大號“燒傷超人阿寶”、“白衣山貓”等82家個人自媒體,34家機構自媒體(以小編名義加入)組成的“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在江蘇南通宣布成立。這一群體匯聚了國內影響力較為廣泛的醫療自媒體,總粉絲數量接近2億,影響巨大。
媒體應充當粘合劑,重建醫患互信體系。近年來,醫患矛盾愈演愈烈,幾乎到了“談醫色變”的地步,事件性質從鬧事逐步升級為毆打、殘殺。我們難以看到和諧的醫患關系,醫生真心關切病人、病人感恩醫生救治的故事似乎成了天方夜譚。事實上,這種不可彌補的矛盾裂痕也可能是擬態環境所制造的一種社會印象。更多解讀:
通常來說,社會性新聞報道的選題會偏向負面題材,一是為了滿足公眾對負面信息的偏好,二是表明媒體在反映社會問題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在百度搜索“醫患關系”,從搜索結果首頁看到滿屏的負面信息,《中國式“醫患關系”誰之過?》、《醫患關系一直惡化下去會怎樣?》。
部分媒體著眼社會現實,為民發聲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一味報道惡性傷醫事件、暴力醫鬧、無德醫生,不僅不能切實解決問題,反而會沖抵正常醫患之間的互信機制,導致人心惶惶,互相戒備。
事實上,醫患關系更傾向于一種合作關系,互信基礎、良好溝通是建立合作關系的根基。相比死守負面新聞,醫患關系正能量的傳頌更能從合作意識上發揮良好效果。
11月6日,網友“我是小女生2016”上傳秒拍視頻,視頻顯示一位老人反復詢問對方是不是蔣醫師,蔣醫師也不厭其煩地回答,一來一回足足問了17次!9日,@無錫發布發博稱“這樣的醫生暖到人心里”。清博輿情系統。
之后,@央視新聞、@鳳凰衛視、@新周刊等主流媒體紛紛發博點贊。14日,“人民日報”推文《回答同一問題17次!這名超耐心的醫生火了》,介紹了這位耐心的蔣益君醫師,獲得了10萬 閱讀,7212個點贊。截至發稿前,該視頻播放量達755萬次。
目前看來,蔣醫師的好人好事是網友經自媒體平臺發出,后由地方媒體及主流媒體轉載,引發集體點贊。從效果來看,對醫患對立情緒的消解具有顯著效果,因此主流媒體應承擔社會潤滑劑的作用,挖掘醫患關系的正面典型案例,傳遞社會正能量,重建醫患互信體系。
擴展溝通協商通道,組織分流醫生壓力。溝通可以化解矛盾,交流可以疏解情緒。醫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位醫生無法同時兼顧眾多的復雜病情和患者情緒,悲痛的患者家屬無法尋求合理的及時有效的疑問解答和情緒疏解通道,總體來說有一部分是溝通機制的問題。
醫學界有句名言:“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泵鎸ι喜∷,更多的時候醫生只能盡力而為,面對患者和家屬,從醫學層面和精神層面給予釋惑、安慰是醫生能給予的最大幫助。
文章《醫患溝通中的六個“說不得”》,指出六句容易激發醫患矛盾的用語,“不知道”“這事不歸我管”“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晚了,怎么不早來”“不是做了檢查了嗎?”“你說什么我聽不懂”,可以發現冷漠、倉促了事是醫患溝通中要極力避免的,體貼關切、耐心盡責是降低沖突風險的要義。
在現有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醫生個人的能力十分有限,有關部門應該設立專職人員安撫重病患者及家屬、解答其醫學疑問、提供后續事宜的幫助。醫院也可以和社工組織、醫療體系志愿者進行合作,擴展醫患關系的溝通協商通道,一方面可以分擔醫生的工作負擔和精神壓力,一方面可以為患者提供多種反饋方式,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壓縮患者的負面猜忌,防止情緒積壓造成的暴力行為。(2016中國輿情年度盤點清博輿情出品此為第二篇)
《醫療輿情刺痛社會,這一年的愛與痛》相關參考資料:
愛與痛之淚、愛與痛的邊緣、輿情 招標、樂思輿情、人民網輿情、輿情 采購、輿情 競爭性磋商、新華網輿情、輿情 單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