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為:2023-05-16
打開微信,點擊“發現”,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至朋友圈。
汲取真理力量彰顯實踐偉力——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變化悟思想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來陜西考察,深入基層一線,走進人民群眾中間,看實情、聽民聲、問冷暖、看變化、謀發展,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陜西發展的深情牽掛、對陜西人民的關懷厚愛。
總書記每一次來陜考察,都為陜西發展把脈定向,賦予新的使命、新的任務,教授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為做好新時代陜西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指明前進方向。三秦兒女倍受鼓舞、倍添信心、倍增動力。
汲取真理力量,彰顯實踐偉力。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記者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深入三秦大地,感悟陜西如何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感悟陜西如何結合主題教育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走深走實,如何更加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如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上不斷彰顯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時維初夏,萬物滋長。
工廠車間,機器轟鳴;公路鐵路,車輛穿梭;超市商場,物豐價穩……三秦大地一派勃勃生機。
3年前的春天,陜汽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宏明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企業產品核心技術基本上靠自主研發,國產率很高,而且主要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5月10日,在陜汽西安商用車產業園,陜汽建廠以來的第200萬輛重卡車下線!
“習近平總書記來所考察時強調,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這極大增強了我們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的使命感!敝袊茖W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馬彩文說。
擎創新之筆,繪發展藍圖。
擁有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的陜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力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秦創原”,這個具有創新意識的名字,給三秦大地這塊厚重的土地賦予了新的生命,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秦創原”的輻射下,陜西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兩年增速超過30、突破30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去年同比增長40、突破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2萬家、兩年數量翻了一番,科創板上市(過會)企業增至13家、數量居西部前列。
4月27日,隆基綠能發布2022年年報:2022年,公司全年以超過46吉瓦組件出貨量再次位列全球第一,實現“三連冠”。
清潔能源的突飛猛進發展,為陜西構建萬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隆基股份正是通過持之以恒的創新,打造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競爭優勢,推動陜西制造由大到強向中高端邁進。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今年,陜西通過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三個年”活動,加速推動高質量發展。
鍛造陜西高質量發展硬實力,必須推進制造業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為此,陜西省印發加快推進5G創新發展的意見,補齊工業短板,推行實施“鏈長制”,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陜西加快壯大實體經濟,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攻堅克難中開辟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后勁更足的發展新路。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述古絲綢之路與中國的悠久歷史。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自此發軔。
從夯基壘臺,到立柱架梁,從零星試點,到遍地開花,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要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突出基礎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舉措,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陜西的重要使命,為陜西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開放不足一直是制約陜西發展的突出短板。
近年來,陜西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陸上班列乘風奔馳。
如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9個省份的貨物在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集散。今年一季度,長安號開行超過1100列,同比增長40,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空中“絲綢之路”越織越密。
隨著阿拉木圖直飛航線等陸續開通,西安將成為全國唯一通航全部中亞五國的城市。截至目前,西安累計開通國際航線83條,通達37個國家和地區、76個樞紐城市。
如今,不沿邊、不靠海的陜西發揮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先行示范作用,正發揮絲博會、歐亞經濟論壇、楊凌農高會等品牌盛會的影響力,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陜西緊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改革、精準謀劃、系統集成、跟蹤問效,統籌建設開放通道、平臺、環境,發展外企、外資、外貿。
充分發揮改革突破和先導作用,陜西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統性進展——
實施“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和“標準地+承諾制”試點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頂格落實減稅降費讓利政策,實有企業總量實現翻番。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省屬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長18.53。
成功申設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科創板上市企業達13家、居西部第2位。
自貿試驗區33項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綜合保稅區達到7個、居全國第6位。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古老的三秦大地,開放發展的活力持續迸發。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巍巍秦嶺,和合南北。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強調,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保護好秦嶺,是“國之大者”。
“總書記的殷殷重托,我們始終牢記在心、踐之于行!弊跛h牛背梁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鳳鵬說。
牢記“國之大者”,當好秦嶺衛士。近年來,陜西堅決扛起秦嶺保護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讓秦嶺祖脈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美景永駐。
“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2021年9月,在米脂縣高西溝村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勉勵。
“滾滾黃河里沒有咱高西溝的泥”,成為高西溝人的驕傲!艾F在生態好了,群眾富了,我們的路子走對了!备呶鳒洗妩h支部書記姜良彪感慨萬千。
從黃沙飛舞到綠波蕩漾,從荒山禿梁到層巒疊翠,延安的綠色更加濃郁,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45.4提高到2022年的53.07。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
綠色,也是陜西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能榆林化工考察時強調,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從能源大省邁向能源強省的陜西,站在了綠色發展的新賽道上,正在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大機遇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2020年4月,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在三秦大地深入人心,傳統生存模式正在發生蝶變,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延伸。
在商洛市柞水縣金米村,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小木耳”已成為大產業;
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依托良好生態,已發展成產業興旺、農旅融合的知名“打卡地”。
良好生態為筆,鄉村振興美好畫卷在三秦大地正徐徐展開。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初夏時節,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無邊綠意在山梁溝峁間奔涌。山地蘋果園枝繁葉茂,設施大棚內瓜果飄香。
2015年的早春,習近平總書記到梁家河村看望群眾,特意去看山梁高處的蘋果園,囑托大家,“一定要堅定地把蘋果產業抓下去!
在延安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開啟了革命老區山鄉的巨變。
“讓鄉親們過好光景,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共產黨就要把這件事情干好,不斷交上好答卷!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考察時強調。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看看老鄉們脫貧后生活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鄉村振興怎么搞。他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富民政策一項一項落實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三農”發展,總書記念茲在茲。
如今,深受鼓舞的梁家河村民、郝家橋群眾、南溝村鄉親們,廣大三秦兒女將殷殷囑托化為奮進動力——
“黨的政策好,農村有奔頭,農民有盼頭!便~川市耀州區照金鎮照金村村民曾世德道出了大伙兒的共同心聲。
在陜北,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蹚出了一條“紅色教育 干教培訓 三產服務 果蔬產業”的發展之路,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陜南,在茶產業帶動下,蔣家坪村充分利用“高山、綠色、富硒、無污染”的優勢,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守好“三秦糧倉”,端牢“中國飯碗”。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把糧食安全擺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緊盯糧食“穩面積、保產量”兩大目標,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2022年陜西糧食總產達到1297.9萬噸、較上年增長2.2,實現“十九連豐”。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陜西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抓手,建設千萬畝“噸良田”,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