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為:2022-06-03
來自:閱讀建筑(ID:yuedujianzhu)
本文已獲得授權
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附近的華東醫院院內,有一棟保護建筑,其前身是建于1926年的宏恩醫院,現為華東醫院南樓(1號樓)。該建筑是鄔達克獨立執業后的第一個重要作品,當時被譽為“遠東最好的醫院”,并一直作為醫療建筑使用至今,1989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該建筑原本處于整個醫院的地勢最低處,經歷百年歲月,沉降嚴重,其平均地勢高度已低于室外地面0.6米,每到汛期便會產生積水。為了保護這座鐫刻著滬上醫療近百年歷史的重要海派文化建筑,經慎重研究決定實施整體頂升,和結構抗震加固。此外,還將進行外立面修繕、機電設備更新、室內裝飾裝修、配電房改造、改擴建西側連廊、室外總體改造等。
從8月27日至9月2日,歷經6天時間,采用554臺千斤頂,通過近300個傳感器對安全的全方位監測,重達2.5萬噸的華東醫院1號樓完成整體1.2米的頂升!
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棟鄔達克建筑的傳奇歷史~~
華東醫院前傳_宏恩的歲月印記
距離靜安寺鬧市不遠的南京西路延安西路交叉口,有一片造型各異的建筑群落。這個有些神秘色彩的大院子,是上海知名度最高的醫療機構之一,這里不僅有先進的設施和高水平的治療技術,更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華東醫院,創設于1951年。其前身是上海市軍管會1950年10月接管并移交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的宏恩醫院(CountryHospital)。目前華東醫院南樓(1號樓)便是原宏恩醫院的所在地,建成于1926年,它的設計者就是享譽滬上的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師鄔達克(LadislavHudec)。
01
上海開埠后,隨著西方傳教士醫師的進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人戴安樂(CharlesTaylor)在洋涇浜小石橋王家碼頭(今福建中路延安東路)開設首家西醫診所。咸豐三年(1853年)后,江浙等地中醫絡繹至滬行醫,僑滬西醫亦日漸增多,同時出現國人西醫師。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醫師雒魏林(WilliamLockhart),在上?h城大東門外創設中國醫館(TheChineseHospital,1846年搬遷至租界內山東路,仁濟醫院前身),是滬上首家西醫綜合醫院。至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先后開設有公濟醫院、同仁醫院、寶隆醫院、廣仁醫院、廣慈醫院等綜合醫院14所,共有病床2000余張,其中由國人主辦有4所。
雒魏林畫像。這位英國傳教士為上海帶來了第一所西醫綜合醫院
搬遷至麥家圈(山東中路)的仁濟醫院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25年(1936年),隨著城市日漸繁榮,人口增長,先后開設的綜合醫院有50所,新增病床4000余張。其中國人辦百張以上病床的有5所:惠旅醫院、滬東醫院、東南醫院、上海市立醫院和廣東醫院;外國人主辦的有3所,華人監獄醫院、宏恩醫院、伯特利醫院(shanghaiBethelhospital,現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前身)。全市總共有綜合醫院62所,病床6000余張。
02
1926年6月初竣工并正式啟用的宏恩醫院,由上海潘榮記營造廠施工建造,是鄔達克第一個完全由自己負責的工程,也是他1925年離開美國建筑師事務所克利洋行,獨立開業后的第一個重要作品!昂甓麽t院的建造是要建立起一個對社會各界開放的世界性醫院,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無論貧窮和富裕,都可以來看病!1927年4月,鄔達克與美國醫學專家合寫的關于宏恩醫院設計概況的報告,明確說明這座華東醫院的前身建筑是為何而建立的。
而關于這座知名公共建筑的出資人也有一段故事。按照1926年5月24日《申報》的報道,一位“神秘先生”為營造醫院捐助了巨資,內容如下:
宏恩醫院:茲有寓滬某氏,爲本埠公益計,特交本局大醫院一所,佔地二十五畝,坐落大西路十七號,取名宏恩醫院。惟該氏曾請將其姓名隠匿,故不宣布。該院之建造及設備極爲時新,均係該善士獨資創辦,並交該院秘理人常備金一宗,爲維持而發展之費用。某士贈送該院之時,曾立條件言明,專備寓滬外人應用,無國籍或宗敎之分,惟院中如有餘地,則管理人得有權力準許中國及其他等病人入院就醫。然背乎歐人習氣之病人一概不許容納云。該院管理人共九名,各國國籍皆有,該善士係其中之一。工部局董事長費信惇君亦在其內,並被推爲該院董事部部長。關於管理人任期屆滿而須推委繼續人物之諸手續亦已籌畫妥貼。
關于這位“神秘先生”的真實身份,當時的報紙多有猜測。一說是“匿名的英國商人”,而在設計者鄔達克的記錄中則稱其為“美國商人”。
1926年2月6日的《字林西報》也有如下記載:
“ItisthecreationofawealthyShanghairesident,whohasbuiltitsolelyinordertopresentittothecommunity.Hisfeelingisthat,havingmadehismoneyoutofShanghaiandhavingnonetowhomhecanleaveit,hewouldputitbackagainintoShanghaiforthebenefitofthewholeinternationalcommunity.”(NorthChinaHerald(datedFeb6,1926))
其后多年,他的名字終于水落石出:查爾斯·雷納(CharlesErnestRayner)。按照1947年美國駐滬領事呈送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文件內容,雷納先生確認為美國公民,并已移居加州圣芭芭拉。文件中涉及圍繞醫院管理等問題與中方交涉的內容,但關于“神秘先生”并沒有更多的信息。(下圖)
資料來源:美國國務院歷史檔案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47v07/d1129
在其他一些零碎的信息片段中,我們可以得知,雷納先生早在19世紀后期就已加入著名的德國禮和洋行(CarlowitzandCo.),當時還在天津任職的雷納已加入皇家亞洲文會北華支會,20世紀早期轉任上海禮和洋行高層,其后又有一間名為Housser&Co.的公司,并涉足上海多個碼頭資產。據僅有的一些文獻記載,二次大戰結束,雷納移居加州之后,一直深居簡出,直至20世紀50年代以95歲高齡去世。
1890年卷Journalofthe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ListofMembers欄目中有關雷納的信息
1912年卷TheDirectory&ChronicleforChina,Japan,Corea,Indo-China,StraitsSettlements,MalayStates,Sian,NetherlandsIndia,Borneo,thePhilippines中有關雷納就職禮和洋行的信息
1925年卷TheComacribDirectoryofChina中有關雷納的信息
03
作為早期的代表作,鄔達克在宏恩醫院的設計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醫院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649平方米,樓高5層,局部6層,鋼筋混凝土與磚木混合結構。該醫院雖然被歸類為古典風格的建筑,但鄔達克在設計時非常注重它的功能性。在題為《建設一個全球地標》的設計稿中,鄔達克闡述道:“設計要適合當地條件和亞熱帶氣候,不能照抄歐美醫院。采購設備不限于一國,采用各國最好的設備!
宏恩醫院平面設計圖
地基施工中的宏恩醫院
施工現場局部
大廳施工現場
施工現場全景
以上圖片來源:UniversityofVictoriaLibraries
宏恩醫院平面呈“工”字形,分南樓、北樓、門診樓三部分。南樓為病房樓,北樓為醫務專用樓,門診樓位于南樓、北樓之間并將南樓與北樓緊密聯系起來。這是一種典型而高效的現代醫院平面格局。為了達到世界一流的標準,宏恩醫院在設備投入上可謂不惜代價。每間病房都配備了美國進口三件套的獨立衛生間,多人間盡量多配衛生設備,以便在炎熱的夏天,病人可以天天洗澡。
整座大樓配備了瑞士品牌“蘇爾壽”(SulzerLtd)的冷氣系統,這樣的全空調醫院在當時的上海是首個,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而病房內X光、機械診療、水療、理療等醫療設施也都是全上海最大最好的,甚至洗衣房都采用了美國進口的最新設備。鄔達克把每個細節都考慮周到,例如烹飪病號飯的廚房和餐具室與護士站相對,當中用玻璃門隔開,以便護士監督,這樣的格局至今仍不過時。
落成后的宏恩醫院南立面
1926年6月9日《大陸報》(TheChinaPress)以增刊的形式專題介紹新落成的宏恩醫院
圖片來源:UniversityofVictoriaLibraries
20世紀30年代航拍的宏恩醫院全景
圖片來源:UniversityofBristolHISTORICALPHOTOGRAPHSOFCHINA
1935年英文版上海地圖中標注的宏恩醫院位置
鑒于以上種種,宏恩醫院剛建成就被譽為“遠東最好的醫院”,國內外媒體進行了大量報道。1926年6月9日,上海的英文報紙《大陸報》對新近落成的宏恩醫院用增刊的形式作了特別報道。該增刊中有不少關于宏恩醫院外部建筑和內部設施的照片以及宏恩醫院管理委員會成員、設計師鄔達克等人的照片,并指出:宏恩醫院的建成使鄔達克的名聲從“上海有前途的知名建筑師”直接提升到了“躋身遠東最前沿建筑師行列”。
1933年1月23日《申報》醫藥周刊“上海市近十年來醫院鳥瞰”詳解列出各醫院的基本情況
1937年8月27日《申報》報道英國大使從南京前往上海途中被日軍掃射,重傷后急送宏恩醫院搶救
1944年9月22日《申報》刊發宏恩醫院對國人開放的消息
1946年3月5日《申報》刊發宏恩醫院復業通告
1947年3月8日《申報》刊發原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病逝于宏恩醫院的消息
1947年《老上海百業地圖》中標注的宏恩醫院及周邊地區。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北樓為上海市立第六醫院所用
圖片來源:《老上海百業指南》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重印
由于直屬工部局,且設施精良,醫術精湛,所以宏恩醫院一直為滬上外僑青睞,很多名流也都更愿意來此就診。就算在上海淪陷期間,宏恩醫院仍然正常運轉,并醫治一些滯留上海并被關押的西方僑民。1945年,日寇投降后,宏恩醫院于1946年3月7日恢復營業,并繼續在滬上醫療界扮演重要角色。
04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宏恩醫院被接收后移交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翌年8月,在宏恩醫院原址(現今門牌延安西路221號)創辦華東醫院,設病床60張,擔負華東及上海市局級以上黨政軍領導干部、一等2級以上專家教授和外賓的醫療保健任務。
1954年,華東醫院人事調動函件
1954年劃歸市衛生局領導。1965年2月與比鄰市公費醫療醫院合并,改稱上海市公費醫療醫院。翌年3月又改名延安醫院。1967年12月,醫院南、北樓分列建制,南樓復稱華東醫院,北樓仍稱延安醫院。1970年5月,延安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