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為:2023-04-21
抗日戰爭結束后,當我們的十萬大軍在1945年秋季匆匆趕到東北時,面臨的是無黨組織、無群眾支持、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的“七無”狀況。天已轉冷,關內來的老部隊還穿著單衣,瑟瑟發抖。武器彈藥就更成問題,“老兵老槍,新兵新”,招收的新兵一見國民黨來,就嘩變叛亂,新槍成了土匪手里的武器,用來對付我們。當時可真是困難極了,任你有天大的本事,沒槍沒炮沒子彈還怎么打仗?
可是到了1947年底,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折。我軍全線出擊,幾十萬大軍在中長鐵路沿線四處打擊國民黨軍,猛烈的炮火和機槍掃射打得國民黨軍抬不起頭來。他們覺得很奇怪,“共軍”哪兒來的這么多彈藥?他們看到的“共軍”也不是從前穿得破破爛爛的“土八路”,而是穿著新棉襖,戴著大皮帽的威風凜凜的正規軍。
四野入關
兩年之間的這個巨變,是我們軍工戰線的同志們辛辛苦苦干出來的。當我們注視著前方戰場的激烈戰斗時,也不要忘記軍工戰線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在轟鳴的機器旁和煉鋼爐前為前方趕制炮彈、子彈和手榴彈,并源源不斷地運往前方。
1945年秋季進軍東北時,延安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就考慮到接收東北后的建設問題。當時從延安和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搞后勤和軍工生產的干部奔赴東北,由東北局負責分配工作。不料到達沈陽后,蘇軍對我黨的態度相當惡劣,什么武器和物資都不肯給。我們的同志只好鉆空子,到處找工廠和倉庫,抓一把算一把。就這樣從沈陽運出一批舊機器、無縫鋼管等原材料,用車拉著向南滿轉移。
1946年的上半年是在大動蕩中度過的。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當時后方機關今天轉移到這里,明天又轉移到那里,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個穩固的后方生產基地。四平保衛戰時,我軍的武器主要是靠剛到東北時收繳的一些日偽軍裝備,彈藥是有限的,打一點就少一點。四平之戰后,我軍退過松花江,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如果再得不到大批的武器和彈藥,戰爭幾乎是無法再打下去了。
武器從哪里來呢?一條是到北滿各地去找,像朱瑞同志領導的炮兵那樣,漫山遍野去尋找日軍遺棄的彈藥和裝備。許多部隊都這樣做了,當然也有一定收獲。但這遠遠不能滿足作戰需求,東總考慮的結果,只有向蘇聯方面去買。蘇軍撤離東北時,拉走了大批日軍武器。這些武器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堆廢鐵,毫無用處。當時一部分留在朝鮮,一部分放在滿洲里中蘇邊境。我方得到這些信息,便想方設法與蘇軍聯系。但是蘇聯的“國際主義”向來不是無償的,你總得讓他們得到相當的好處,他們才肯“支援”你。
1962年12月13日在北京召開四野戰史審查討論會,許多四野的老首長到會發言。其中空軍司令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的發言特別重要,在談到解放戰爭中的中蘇關系時,他說:“一般人總認為蘇軍留給四野不少武器,這是誤解。這個戰史既然是存檔用的,可以把這個問題寫清楚。當時不僅不給我們武器,還吃掉了我們不少部隊。也可以寫一下當時斯大林為了照顧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還有個重要問題:當時我們曾向中央建議,以中央的名義向蘇軍要些武器。毛主席當即電示: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義向他們要東西。這個電報我親自看過,要查一下。后來以四野的名義,用糧食和他們換了一些武器。用紅軍票子到大連買黃金,購買了一些武器。朝鮮同志不錯,賣給我們一些武器。當時我曾兩次去朝鮮談判,朱瑞同志曾同我去過一次!
劉亞樓的話,為我們解開了疑問。1946年的下半年,是東北我軍最艱難的時期。當時國民黨軍打到松花江邊,隨時可能攻入北滿,東北局和林彪當時都作好了放棄哈爾濱到山區打游擊的準備。當時我軍的武器彈藥極度缺乏,急需得到補充。這樣就有了與蘇方的談判。但是蘇方考慮到與國民黨政府有條約,拒絕了我方要求。為此劉亞樓參謀長親自赴蘇,依靠他在蘇聯多年的經驗和關系,達成了以糧食換武器的協定。但是蘇方并不是以廢鐵的價格將武器賣給我方,而是層層加價,這方面我方肯定是吃虧的。但是為了戰爭,不得不勒緊自己的腰帶,用寶貴的糧食去換取武器。沒有東北老百姓的支持,沒有各級政府同志的努力,就不會有1947年形勢的轉變。
在東北我軍最困難的時期,金日成向我方伸出了援助之手。1946年6月,當國民黨軍隊向南、北滿大舉進犯時,東北局確定了以朝鮮北部為我軍戰略后方的應急方針,并派肖勁光和朱理治去平壤與朝鮮政府聯系,建立了東北同駐朝鮮辦事處。辦事處以“平壤利民公司”的名義作掩護,由朱理治同志負責,主要從事三項工作:一、做好南滿傷病員的撤退、安置和戰略物資轉移工作;二、借道朗鮮為走廊,溝通南、北滿及大連的物資交流,輸送人員過境;三、向朝鮮求援和采購作戰場資。
韓振紀
1946年是在艱苦奮斗中度過的,到了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藥補充。韓振紀領導的琿春基地是規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陸續建起了若干軍工廠。
琿春
***對東北的軍工生產寄予厚望。1947年7月10日在給各解放區的《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后計劃》指示中,特別指示林彪、羅榮權:“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
8月29日答復林、羅關于進行秋季攻勢的計劃時又強調指出:東北我軍應在明年開始平綏線作戰,在張家口、北平間打開一個缺口,“將大量山野炮彈及黃色炸藥向南線各軍輸送。他們對此如大旱之望云霓!
11月13日,***再次電告林彪和東北局:“望東北局用全力加強軍事工業之建設,以支援全國作戰為目標!***把東北軍工建設提到了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高度,引起東北局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實際上從1947年春季“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結束后,東北局就已經重視軍工生產問題了。羅榮桓同志親自抓軍工生產工作,他了解到:隨著戰爭的擴大和我軍的發展,只靠日偽留下的彈藥已經遠遠不夠了。部隊槍械彈藥的補充,除了戰場繳獲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東北有工業基礎,我軍的軍工生產也建立了一些工廠。但是這些工廠比較分散,缺乏統一計劃,質量也有待提高。為此,必須加強領導。
黃克誠
1947年8月,東北局任命黃克誠同志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員,總管后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為了強化軍工生產,羅榮桓親自找伍修權和何長工同志談話,委托他們來負責軍工生產工作。伍修權、何長工分別到各地調查軍工企業的具體情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9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軍上會議,各地軍工企業的負責同志都出席會議。會上任命何長工為軍工部長,伍修權為政委。韓振紀、王逢源為副部長。東北軍工生產告別了分散和小規模經營狀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
根據東北局軍工會議了解的情況和大家的匯報,東北局于11月7日向中央軍委作了詳細報告。從報告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東北軍工生產的分布和規模:
軍工企業的分布為:
在佳木斯以北之興山有子彈廠、手榴彈廠及煉鋼廠;
雞西有手榴彈廠、迫擊炮彈廠、小機械廠;
東安有化學廠、電器材料廠;
琿春有迫擊炮彈廠(比較大),圖們以北的石峴有手榴彈廠;
齊齊哈爾有六零炮彈廠;
佳木斯有修械廠;
牡丹江有修炮廠;
在哈爾濱用私營工廠組織炮彈生產,遼東輯安可造手榴彈、九二步兵炮彈,可復裝山炮彈。
以上地區共有機床498臺,其他機器460臺,共958臺。遼東最多,有241臺,琿春有180臺,其他地區較少。
軍工系統共有6490人,其中日本人1226人,朝鮮人498人。1
947年的生產情況:原計劃生產300萬個手榴彈,因北滿天氣造成彈藥返潮,秋季作戰中大批手榴彈打不響,被退回來。所以限量生產,每月5萬個。重點解決防潮問題。
迫擊炮彈能完成10萬發。利用舊子彈殼復裝子彈,完成500萬發。完成擲彈筒彈10萬發,擲彈筒300個。打下了煉鋼和化學廠明年生產的基礎。
軍工會議后,確定的明年生產任務如下:
興山、雞西、石峴、遼東四廠生產手榴彈200萬個;
自制彈頭復裝子彈2000萬發,自制彈殼300萬個;后年達到子彈完全自制。
迫擊炮彈50萬發,琿春生產36萬、雞西10萬、遼東4萬。
六零炮彈50萬發,齊齊哈爾生產15萬、雞西10萬、哈爾濱25萬。
雞西裝配擲彈筒彈25萬發。
山炮彈40方發,炮兵司令部復裝15萬、遼東5萬、大連制造20萬發。
九二步兵炮彈10萬發,遼東生產3萬、本部生產7萬。
煉鋼廠1948年要求煉鋼500噸,滿足兵器和工具需求;瘜W廠要求生產出無煙火藥。修械廠和修炮廠在完成修理任務同時,試制步槍和九二步兵炮。
為了完成1946年的軍工生產任務,東北局從財政上撥款180萬東北幣,折合糧食9萬噸。再抽調一批干部加強軍工部門。6這次重要的軍工會議,將東北我軍的軍工生產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了有領導、有計劃的聯合生產部門。何長工就任軍工部長后,立即開始整頓組織、理順關系。這不是一件容易事,東北的軍工干部來自關內各個“山頭”,各干一攤,要鏟平“山頭”,統一領導,有些同志的職務可能會受影響。好在大家都很顧全大局,不在乎升還是降,不計較官大官小。何長工撤銷了原屬各軍區的軍工部,把各縱隊的修械廠一律劃歸軍工部管理。在有軍工廠的地方設立辦事處,直屬軍工部領導。當時一共設了9個辦事處,分別在琿春、興山、雞西、安東、齊齊哈爾、牡丹江、吉林、哈爾濱和大連。各辦事處的負責人基本上就是原來那里的領導人。根據軍工會議定下納生產計劃,給各辦事處進行了生產分工。大家各司其職,有分工有合作,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
東北軍工還有一個特殊的基地——大連基地。根據蘇聯和國民黨政府的條約規定,大連被蘇聯租借為軍事基地,國民黨軍隊不得進入。當1945年初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南滿時,我軍相當一批部隊和干部撤退到大連,就地隱蔽起來。東北局任命韓光同志為大連市委書記,當時大連的副市長和公安局長也是共產黨員。我方的一切活動,只要不給蘇方造成外交方面的因難,他們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予干涉。中共中央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可以大有作為。1946年8月指示各地,要利用大連的工業條件,建立我們自己的軍工基地。
朱毅
在進行秘密調查后,1947年春,華東財經委員會主任朱毅帶領一批干部來到大連,組織軍工生產。此時,從延安來的江澤民同志也帶一批干部來到大連。他們在韓光等地下黨的支持幫助下,同蘇軍交涉后,接管了一批工廠,掛起“建新公司”的牌子,朱毅任總經理,江澤民為副經理,開始大干起來。
建新公司具有雙重使命:一方面為華東部隊采購和生產武器彈藥、軍工產品,另一方面為東北部隊生產軍工產品,主要是提供炸藥和原材料。江澤民同志主管東北的事務。江澤民,1903年生于四川江津,1921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5年入黨,后被派往蘇聯,長時期在工廠里搞技術工作。1941年回到延安,先后在八路軍總后勤部和晉察冀邊區從事后勤工作。1947年被派往大連,同年10月東北軍工會議后,被任命為東北軍工部副部長。
建新公司的主要設備來源是接收的日偽工廠。其中機械廠4個:大連機械廠、鑄造廠、模范廠和震東廠,化工廠3個:滿洲化工株式會社、大華、進合化工廠。還有1個制罐廠。上述工廠設備作價25000萬東北幣。東北局和華東局又投資35000萬東北幣,這是我黨在全國最大的一筆工業投資了。
1948年上半年全公司有員工6009人,其中中國職員628人、日本職員84人;中國工人5181人,日本工人116人。建新公司的化學工廠主要生產無煙火